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在我校召开

稿件来源:日本语学院 图片来源:日本语学院

2022-11-12

11月12日,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在我校召开。论坛由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日本语学院、日本研究院承办。本次论坛旨在推动中华文化与东亚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来自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日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学生共计300余人线上线下参会。开幕式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主持。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指出,中国和东亚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长期以来,中国与东亚国家在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实现更加全面、深入和成熟的发展。2012年,中日韩三国携手打造国际城市新名片,创建了重要的国际区域文化合作品牌——“东亚文化之都”,旨在促进东亚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东亚文化交往交融,推动区域民心相通。如今,大连市成功当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为大连与东亚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交往注入了崭新的方式和路径,对于大连、辽宁省、东北地区、东亚、东北亚未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将依托我校现有的日本学、韩国学、国际关系学及经济学等专家团队和学术资源力量,制定开放性科研项目指南,汇聚大连市、辽宁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形成东亚文化研究高校协作体,从不同学科角度精准实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专项课题研究和发展规划设计,为大连市和辽宁省升级成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和东亚文化交流互鉴新高地贡献力量。同时,中心还将利用我校、我市和我省的外语资源优势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将“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进一步常态化、机制化、国际化,并定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国际人文交流实践活动等,为东亚各国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共同凝聚东亚文化同源因素,促进民心相通和友好交流。希望本届“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共建更为紧密的“东亚文化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涛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东亚文化之都”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与周边国家了解和友谊的重要举措,是助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与日韩两国在文化领域共同推进务实合作,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与交流品牌、旅游城市和文化城市品牌。大连市的“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大连迈向高质量发展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呈现国际范儿的重要契机。从2021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刘宏校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建议从国家层面支持大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到同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我市入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以来,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努力争创。今年是中日韩三国携手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十周年,大连市成功当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是对大连市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工作的充分肯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市文旅局将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培育“文旅+”新业态,打造“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深入推进东亚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线。此次论坛的召开,不仅展示了东亚国家共绘“诗和远方”的绚丽画卷,也将为东亚地区实现共同繁荣贡献宝贵智慧和力量。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张国强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教授岛村恭则以水城大阪为例,介绍城市“惯习”和“深层次创意城市”的内涵及其关系。他认为,大阪面向亚洲海洋敞开胸怀的港口城市的开放性、净土真宗的理性主义和禁欲主义背景下的商业伦理、以雄厚经济实力为背景的人文导向性等城市“惯习”,塑造了大阪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特征,而蕴含丰富人文知识、深层历史文化的“创意城市”即为“深层次创意城市”。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分别从1950-1960年代、1990年代至今两个时间段介绍日本的生活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通过饮食方面从饱食到美食、服装方面从制服社会到时装社会、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器用现代化、家庭信息通讯革命、交通革命与“汽车社会”、新生活方式形成等维度,阐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生活革命。在此基础上,将中日生活革命特点进行对比,并提出东亚民俗学面临的新课题。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韵江教授从“大连的禀赋优势”“大连的文化构建”“大连的创新方略”三个方面,论述大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优势和方向。他认为,未来大连应该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深化国际城市间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文化铸魂、加强产城人互动,科技创新引领、供需两端发力,制度管理创新、释放文化创造力,统筹结构优化、跨界融合发展。

辽宁大学文化旅游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郭舒教授认为大连推动文旅融合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做法值得借鉴,提出文化遗产旅游、非遗传承旅游、红色研学旅游、海洋海岛旅游、边境风情旅游、冰雪温泉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演艺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旅游10个系列的文旅深度融合产品类型,并结合大连市和辽宁省发展实际情况,阐述不同类型文旅融合产品的差异化发展对策。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国家文化发展与交流合作、中日韩三国文都建设经验、东亚社会与文化变迁等系列重要议题,为推动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共建东亚文化学术共同体贡献智慧和方案。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宋刚、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毛金凤、渤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秦志学分别主持三场分论坛。

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薛晓芃从日本福岛核电站废水排放的影响及各方反应、日本核废水排放问题的治理路径两个方面,探讨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与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议题;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毛金凤从政府重视、创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建立旅游利用保护模式和扩大非遗生存空间、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四个维度,论述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漫元素保护和传承路径选择;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苏娅倩从中日韩三国对非遗的高度重视、辽宁非遗与日韩文化交流传播实践、辽宁非遗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提供助力的方式三个角度,阐述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日韩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实践;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外教渡边宪二将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海外出口期、2000年开始的中国本土销售期和2015年左右开始的跨境电商贸易期,并介绍日企在中国的现状与挑战。

辽宁省旅游教育中心主任计谷卿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的工业文化,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工业文化旅游是以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彰显工业文化魅力等为宗旨,以多样化工业形态为载体的旅游新产品;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院长武传表介绍沈阳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其在保护制度、预防工作、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角度探讨沈阳故宫“怀旧旅游”开发模式;沈阳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范秋梅认为,开发创意旅游是大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必然选择,应该注重挖掘大连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重视研究创意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路径;渤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秦志学从研游学促进文化交流、缔造东亚文旅共同体的视角出发,提出应该通过旅游提高区域人文交流的规模、频次和质量,促进共同文化旅游发展,塑造区域共同文化旅游品牌等建议。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金介绍儒学传入古代日本的时间、代表性航路与主要人群,阐述儒学东传对古代日本国家教育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力,并深入分析儒学促进古代日本国家教育发展的文化动因;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吴世旭着眼于人类学、民族学东北研究史,从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区域传统,人类学东北研究的兴起及其背景,史禄国、林德格伦、凌纯声的东北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大连外国语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彦民介绍“东亚文化之都”的缘起和中日韩三国入选城市。同时,从评选目的、评选步骤、入选后需要组织实施的文化活动项目、审查标准、城市标志五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日本“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机制。

常俊跃副校长线上出席闭幕式并致辞。闭幕式由赵彦民教授主持。

常俊跃副校长指出,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是一场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的国际学术盛会,彰显着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东亚文化之都”精神。今年正值中日建交50周年、中韩建交30周年,论坛的举办有助于夯实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联系、历史纽带与合作关系,持续激活东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炼“亚洲价值”。面向未来,大外将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理念,为大连市“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辽宁省深度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提供理论支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娄雨婷)



责任编辑:刘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