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举行

稿件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图片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2024-08-17

817日,第十四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新文科建设与跨文化视阈中的比较文学,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大外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葡萄牙、巴西等10个国家近200所高校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盛会。开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主持。

我校校长刘宏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原则,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基础。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既是大外的优秀传统,也是学校目前学科的重点建设领域,大外老校长汪榕培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把汤显祖的戏剧翻译成英文介绍到海外,率先在中国开创了典籍英译领域,也开创了大外的比较文学研究;1996年学校成立了比较文化研究基地,融通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作为大外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外国语言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双轮驱动被列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方案,以比较文学研究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阐释与国际传播也是学校发挥外语学科优势的努力方向。2020年以来,大外携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开展了540场比较文学云讲堂,大大促进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对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理解和内容挖掘。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下,如何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如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是新文科建设的使命与目标之一,也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意义所在。面向新时代,比较文学的研究要让世界聆听更多中国学者的声音,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以文学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现多元文明互学互鉴。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Lucia Boldrini教授发表视频贺词,她感谢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参与和贡献,并邀请中国学者参加将于20257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

第十三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致开幕词并感谢大连外国语大学为本次会议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可以在一个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下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建议,比较文学不仅要在中国学研究中掌握应有的话语权并在相关学术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就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中国学者的议题和方案。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重要力量,比较文学学者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来实现一种“人文外交”,可为中国人文学术真正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举行了两场主旨发言,分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刘风光教授主持。叶舒宪教授以《新文科的自主知识体系范例——中国比较文学75年理论创新》为题,梳理和总结了比较文学专业拥有的六个自主知识体系理论创新成果——跨文化对话论;变异学和跨文明研究理论;全球化理论与东学西渐论;译介学与界论:跨文明思想会通;数智人文论与后人类理论;人文学的四重证据法与文化文本论。叶舒宪教授特别指出,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学术特点,在国内已成为自觉拓展新文科自主知识体系之代表性范例。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主席、湖南师范大学张隆溪教授作题为《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的主旨报告。他简要梳理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与学术流变的历史,阐述了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希望未来的中外比较文学从业者广泛了解和认识中外文学传统,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学理论,拥有文本证据的支撑,做出有说服力的论述,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作题为《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的主旨报告,他从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概念切入,认为世界文学一直没有摆脱欧洲中心的束缚。佛克马重构了文化相对主义,使其以新世界主义的面貌出现,对彻底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有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他从中国世界文学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出发,认为应当立足中国的立场和世界的视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大力弘扬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从而为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的版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系乔治·斯坦纳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理论委员会荣誉主席加林·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的主旨报告《全球化的局限: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THE LIMITS OF THE GLOBAL: LESSONS FROM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审视世界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理论与诗学之间的关系,认为诗学和理论应该去同义化,理论不应该被视为指导文学的普遍视角。在不同文化区域,理论和诗学概念不同、用法不同,他指出,诗学应该作为一种思考文学的方式,不可简化为理论话语。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事务负责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华媛媛教授在主旨报告《毒物话语与慢暴力叙事:科幻文学中的生态想象》中指出,生态想象描述的是艺术作品或文本提出的生态愿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承认和重新审视人类和非人类的复杂想象方式。有毒废弃物“跨越”时间与国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和“延迟破坏性的暴力”方式展开,将人与其他生命卷入一场迂缓的,甚或不可见的浩劫之中。虽然科幻文学最为人熟知的是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回应,但其实除了提供解释、反思之外,科幻文学还具有生成性特质,这对于理解日益复杂的毒物话语与慢暴力叙事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届年会除三场主旨报告外,还将同时举行二十场分组论坛。此外专设“名师面对面”青年论坛、“中国科幻的出海与还乡”和“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两场特别论坛。

作为比较文学学界的盛会,中国比较文学年会一直为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搭建一个更加广泛深入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研讨比较文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方向。本届会议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多国汉学家及青年学者参会,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他者”角度。年会以“新文科建设与跨文化视阈中的比较文学”为主题,深入探讨跨文化视阈下的中外文学与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建构,为推动比较文学学科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相信在新时代下,在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不断融合与创新中,在不同民族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比较文学研究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江南)


责任编辑:邴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