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记者节系列活动之“广闻世界声 纵论天下事”论坛活动圆满结束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图片来源:宣传统战部 大学生记者团

2011-11-18

    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各级教育部门关于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号召,秉承我校“打造学习型大学,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理念,11月16日下午,我校第三届记者节系列活动之“广闻世界声 纵论天下事”论坛活动在机关楼607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统战部、学生处、社科部主办,第七届大学生记者团承办。学生处处长赵勇,社科部王丹、张艳宏副教授,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姚素文,宣传统战部徐莉,社科部何佳芮,学生处李殿峰等担任了论坛活动的评委工作。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经过此前“纵论天下事”征文活动的认真筛选,共有5位选手凭借其优秀作品入选本次论坛活动。他们分别是日本语学院11级的刘明慧,英语学院10级的任芳,德语系11级的俞幸幸以及文化传播学院09级的毛晶晶、10级的孟杨。活动还经院系推选,由11名优秀学生代表组成大众评审团,在论坛期间就5篇入选作品涉及的观点和论题进行品评,并提出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旨在增加纵论天下事参与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论坛活动由大学生记者团社会实践部部长曹以溯主持,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选手简述自己对所选题材的观点态度,并即兴回答由大众评审向选手提出的问题。首先上场的任芳通过一篇《后卡扎菲时代的涟漪》论述了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及卡扎菲失败的原因,并指出了西方大国对利比亚的干涉,提出了中国要维护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以“王道应对霸权”;随后,孟杨带来的《今天,你微笑了么?》通过鲜明的例子,从“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等社会关心的问题入手,呼唤社会的温暖。她认为,社会的温暖来自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我们要心怀感激,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社会才会更美好;第三位出场的刘明慧在《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这篇文章中,以“微文化”为主体,以小见大,突出“微文化”给人带来的温暖。面对学生代表提出的“微博是把双刃剑”的问题,选手表示我们要积极发扬“微文化”好的一面,从而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记者团代表俞幸幸带来的《由绿领巾反思中国教育人文主义的缺席》则指出,教育不应只是功利主义,应该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并指出现在的教育以及其他各个领域都应多一些人文关怀。她在问答环节中对于教育是否应以市场为导向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博得了在场评委及观众的一致赞誉;最后出场的毛晶晶以一篇《被腐蚀的中国底线》提出了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她通过文章指出,社会需要道德,政府应该建立应有的机制对社会上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管理。文章结构新颖、见解独到,也引起了在座师生们的深刻思考。

    论坛的第二个环节由各院系代表对主持人提出的社会众多热点问题进行抢答。虽然是即兴回答,但是各位代表们引经据典,犀利而又客观地评论社会热点问题,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博得了阵阵掌声。

     两轮环节之后,社科部王丹、张艳宏副教授,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姚素文先后对本次论坛活动进行了点评。她们指出,写论文一定要思路清晰,多角度揭示问题,并通过小事情探究问题的本质;在写作技巧上,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认真斟酌,注重文字基本功;选取论文素材时要做到“事要实、主题要鲜明”,事件要具有社会效应。最后,姚素文副部长还表达了对选手们“更上一层楼的”的希望,并以“广闻世界声、纵论天下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经过评委老师的一致推荐,由大学生记者团选送的选手俞幸幸和民管会选送的毛晶晶获得本次论坛的优胜奖,她们将代表学校参加辽宁省“纵论天下事”的征文比赛,其他选手的作品也将进入校级征文活动的评选。评委老师也通过各院系代表的现场表现对各位大众评审进行了打分,评选出了论坛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最终,英语学院代表获得一等奖,国际艺术学院和应用英语学院代表获得二等奖,韩国语系、日本语学院、德语系获得三等奖,文化传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软件学院、俄语系、法语系获得优秀奖。

    本次“纵论天下事”论坛活动是继学生新闻工作交流会后,第三届记者节系列活动又一次重要活动。广闻世界声,纵论天下事。活动通过师生同堂品评时政要点,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热点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据悉,第七届大学生记者团还将举办“最美大外”摄影比赛、院刊交流会等记者节系列活动,敬请关注。(
 赵珂梦 徐梦露)

责任编辑:徐 莉

责任编辑:徐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