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 图片来源:学科建设办公室
2012-03-12 次
3月9日下午,由我校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沙龙活动在行政楼603室如期举行。此次活动由法语系教授王大智做主题发言,题为“翻译研究科研方法——以‘翻译伦理研究’为例”。我校“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以及各院系教师和研究生共60人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在开场白中,王大智教授别开生面地用自己在加拿大和国内的求学经历作引子,引出“翻译伦理研究”这个话题,王教授指出,翻译既有显而易见的正价值,也存在负价值,这就会引发系列的伦理问题,因此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翻译伦理研究理应成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接下来,王大智教授从作为“翻译政治”的翻译伦理与作为功能主义的翻译伦理两个角度,对自1984年翻译研究伦理转向以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为大家简要介绍了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James Holmes)以及他提出的翻译学研究框架。随后,王大智教授介绍了国内翻译伦理研究现状以及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特点,并对翻译伦理研究范畴这一概念给出了定义。在总结发言中,王大智教授提纲挈领地指出了从事翻译伦理研究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立足于对基本概念的研究,这具有非凡的意义并将取得极大的成绩;二是要将翻译伦理研究立足于翻译史,要以史为鉴,展开翻译伦理研究。最后,王教授发出倡议,希望对翻译伦理问题感兴趣的教师和研究生能够组成研究团体,共同攻克难题,为构建翻译伦理研究体系做有益尝试。
整场沙龙活动在轻松、愉快、互动的气氛中进行,王大智教授的发言,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充满着智慧的思考,不断地激发参与者的灵感与热情。在沙龙结束后,有青年教师表示,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并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学术沙龙活动由我校学科办组织发起,每两个星期举办一次,以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做主题发言、参加沙龙的师生互动讨论为主要模式。区别于正式的学术研讨会,沙龙活动没有规定的发言时间,更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性结论,在沙龙活动中,交谈无拘无束,思维任意驰骋,悠闲之中话学术,轻松自然跨学科。另外,沙龙组织形式灵活,既轻松自由,又务实高效,自2011年6月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学术沙龙11场,参加教师近200人次,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活跃我校研究气氛、促进科研发展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交流平台。(温雪莹)
责任编辑: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