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学科发展规划处东北亚研究中心、科研处、英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图片来源:学科发展规划处东北亚研究中心、科研处、英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日本语学院
2016-04-30 次
4月28日,由我校举办的“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东北亚人文交流与合作:文化互动与机制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承志楼601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省外事办公室、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日本山口大学、韩国亚洲大学等国内外20所高校、智库及科研机构近50名代表与会。校党委书记刘玺明、校长刘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李宝章主持。
我校校长刘宏教授、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公使衔参赞、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客座研究员闫文滨、韩国亚洲大学副校长苏秉天、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楚树龙分别致开幕辞。刘宏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指出,自1999年开始,东北亚区域合作出现了良好势头并取得了重要发展,但是近些年,朝核危机、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主张都使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蒙上阴影。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各国持续不断的沟通渠道?人文交流与合作能够提供良好的平台,大学应在其中承担更大的使命,促进东北亚区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保持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闫文滨参赞在致辞中指出大连外国语大学要从大连以及东北亚实际出发,从政策方面落实人才交流及合作,夯实东北亚研究基础。苏秉天教授则从文化着眼,以大学之间的实践交流为重点,希望以此拉动东北亚地区的交流及沟通。楚树龙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国家对智库的需求加大,在这一背景下“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必将取得成功。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东北亚研究的骨干力量。致辞结束后,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及协同单位代表共同为“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研讨会第一场围绕“比邻互鉴:东北亚人文交流基础的强化”进行讨论,由我校俄语系主任彭文钊教授主持。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闫文滨公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朴键一教授及我校校长刘宏教授相继发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解决东北亚区域合作难题应该从区域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历史理解障碍入手,人文合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区域各国应该从东北亚区域内涵的基本概念及语言在区域合作的功能等基本学理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 28日下午,研讨会第二场围绕“海内知己:东北亚文教交流平台的拓展”展开,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风光教授主持;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vans Paul,楚树龙教授、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英教授以及韩国亚洲大学政治外交学教授李王徽教授首先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激起了全场的热烈讨论。既然东北亚地区建立国家间认同极为困难,那么就应该从共同文化等共同英雄能够建立区域认同的问题出发,以大学作为共同的平台是个很好的思路和办法,促进东北亚各国扩大共同的利益认同,实现合作和共同发展。 研讨会第三场聚焦“管鲍之交:东北亚文化交流瓶颈的突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柴红梅教授主持。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唐永胜少将,日本山口大学前副校长纐纈厚先生和美国桥港大学Nancy Wei教授共同引导了会场的讨论。东北亚核心地区文化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能够为地区合作提供的助力。但是,日本对历史没有正确的认识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东北亚学者应加强交流找到公使并创造途径影响政府的观念。 研讨会过程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项讨论议题,研讨会于4月28日晚间闭幕。本次研讨会由我校学科发展规划处东北亚研究中心主办,在党政办公室、科研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宣传统战部及后勤服务集团等机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会议组织工作获得与会各方代表的普遍好评。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证明了我校近两年来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也证明了我校作为省级“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的影响力。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创造浓郁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地方大政方针、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智库,促进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扩大学校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搜狐网、新浪网、大连日报、天健网、东方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薛晓芃)
责任编辑:徐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