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6年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稿件来源:学科发展规划处、东北亚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学科发展规划处、东北亚研究中心

2016-06-27

    6月25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与我校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6年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承志楼601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察哈尔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关系学会及外交学院、中央党校、同济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近三十所国内智库、高校及科研机构近60名代表与会。校长刘宏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李宝章主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_副本.jpg

8_副本.jpg

IMG_1125_副本.jpg 

10.jpg

    我校校长刘宏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刘宏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此次大会的代表和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简要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建校历史,总结了大外在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上做出的贡献,回顾了近年来大连外国语大学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学科特长,在国际关系研究上积累的工作成果;秦亚青院长在致辞中对刘宏校长及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会议筹备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总结了学会2016年上半年的工作表现及成果,并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同时肯定了学会在响应国家智库建设号召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鼓励更多的高校和机构参与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建设中来。

    随后,大会进入主旨发言阶段,由李宝章书记主持,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局长卢沙野,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黄峥,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分别就当前国际形势进行发言。卢沙野局长在发言中梳理了中美俄三国关系以及美国的外交政策,简明扼要地谈了自己对于中美俄三国关系未来走向的看法;黄峥副司长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外交政策献言献策的积极作用,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并深入阐述了理论方面的五大支柱,总结了外交工作的五大使命,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外交工作的内涵及精神;张国斌秘书长向大家介绍了察哈尔学会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公共外交领域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外交不同于军事,两者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在当前整体和平的国际局势下,外交是解决国际纷争,实现国际利益的基本手段。他强调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领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

    大会主题演讲阶段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主持。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建飞就“国际格局的现状及演变趋势”为题发表看法。他指出,相对稳定和非对抗性是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他对国际力量进行了三种划分,分别是一超、多强、群雄并起。一超的国际影响力在下降,多强的发展是总体趋势,群雄并起更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当在这种变化的局势中勇于变革,引导国际社会走向新秩序;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林利民就“对当前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认识”为中心做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提到未来中美俄三国关系的演变重点取决于美国对于中俄两国的政策走向;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王存刚教授以“关于将中国理念嵌入全球治理过程的初步思考”为核心做主题演讲。王教授引用了中国古代思想精华中“中、和、位、育”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全球治理中。这一思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25日下午,研讨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第一组围绕“当前国际格局”和“中美关系”两个议题进行讨论;第二组就“周边形势”和“中国外交”两个议题充分交换了思想和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重视周边国家,重视同邻国的关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统筹国家外交工作,顺应国家战略需要。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成立于1980年,是全国性的重要学术团体,属国家一级学会。学会的宗旨是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汇聚了全国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国际关系专业研究与教学的一流专家学者。学会会址及秘书处均设在外交学院。学会成立30多年来,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于2014年加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成为学会理事单位。

责任编辑:孙梅轩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