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

稿件来源:科研处 图片来源:科研处

2016-08-18

    8月15-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我校与《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近二十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与大外相关专业师生聚集一堂,围绕“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主性”问题展开研讨。

4.JPG

2.JPG

1.JPG

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批评》主编张江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编审主持会议。

平等对话,发挥主体的自主性

    张江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对我们文艺理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有它的短处。文学是民族的文学,一种语言的文学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就不是那一种文学了,在一种语言基础上构造的文艺理论不可能照搬到别的民族的文学实践之上。从理论出发对文本进行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范式,它不能解释中国当代生动活泼的文学实践。我们要在学习当代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回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自主性上来。

    那么,自主性的出发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我们建设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文论,就要扎实地从关键词的比较与辨析出发,让理论更贴近文学发展的实际,从而建立理论的概念基础。建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自主性问题是核心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发挥文艺理论研究者和阐释者主体的自主性,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认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面临三种来源:一是当代西方的思想进入,二是所继承的中国古代传统,三是当代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建设中国自主的文论,要坚持以当下的实践为中心,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展开平等对话,相互启发。对话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展开的,不能将对话本质化,形成对话主义。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高度评价了张江教授“强制阐释”论的理论意义。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比较广泛的认同,在与域外学者的对话、争论中增强了中国文论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强制阐释”论重提了承认文本是作者思想和精神对象化这一思想脉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旨在达到作者意义与读者阐发的合理融合。此思想脉络以意大利哲学家贝蒂为代表,长期被西方阐释学所忽视。

立足本土,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构建当代文论,西方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我们对西方理论的吸收要立足于本土,用理论来拓宽我们自己的思维,而不应当是生硬的照搬或嫁接,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理论创新,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政文教授以美学为例,说明了“理论转场”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文论的重要意义。场外理论走进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转场成为关于审美与文艺场内的美学,是构建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合理路径,理论转场的本土化则是构建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合法性的必由之路。场外理论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的审美生活、置身当代中国的审美经验、言说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并将理论转场的本土化、当下化设定为构建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合法性、现实性的内在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研究员认为,中国文论要想获得自主性,就必须处理好自主性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处理好对中国文论的客观评价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外国文论,重视文论在具体文情中的使用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问题。

    《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兆胜编审提出,要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考量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问题,不应将中西传统散文理论话语作为当下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限制,而应对二者进行比较、融通、再造,进入“散文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新的理论话语中;要从“人的文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进入体察“物”尤其是关于细节、物性的理论话语中。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则以卢卡奇话语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中意义与问题为例,说明了本土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卢卡奇话语的本土化在深度上表现明显,但是在宽度上极大地缩小了,与中国丰富的现实距离更加疏远了,反而悬置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建构,真正的理论创新还要从现实出发。

贴近实践,构建有思想性的当代文论

    理论发展的本源,只能是当下生动活泼的实践,文学理论更是如此,它需要对生活、对时代精神保持高度的敏锐,才能锻造出有思想性的当代文论。

    辽宁大学高楠教授认为,中国愈益深化的大规模社会转型对文学理论带来了问题性契机,文学理论的建构迫在眉睫。文学理论疏离文学实践存在着观念化倾向、套用西论倾向、研究泛化倾向和文本中心倾向,要通过建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联的中介范畴,打通文论、史论、批评论界限,在三者的互为场域中实现对文学理论的建构。

    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则深入开掘了“现实”与“历史”的含义,呼吁重建现实与历史的关联性。当代作家历史意识、历史感缺失,缺少与历史关联的现实叙事。文学创作需要建立现实与历史的关联性,文学批评需要揭示这种缺失带来的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牛宏宝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是在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一种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现代文论注入了社会现实关怀和批判的品格。我们有必要扩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辩证法的力量和社会学视阈的丰富性。他同时指出,白话诗学是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与方向。

    本次学术论坛目标导向清晰,专家发言观点独到,对我国文论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中国高校之窗、旅顺电视台等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常俊跃)

责任编辑:孙梅轩

责任编辑:孙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