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团委 图片来源:团委
2016-11-11 次
11月9日13时,由共青团大连外国语大学委员会主办的第103期励志讲坛在启航楼礼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欧数字协会顾问王义桅教授应邀做题为“青年人如何识别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校长刘宏、副校长王伟辰与各院系师生代表近千人一道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王义桅教授用“一带一路”是“新长征”、是“改革开放的新蓝图”等形象生动的话语将大家带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广阔时空语境中,重点就“一带一路”的内涵、“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和方略、青年人如何识别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诠释,使聆听讲座的广大青年学生对“一带一路”战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他认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可谓古丝绸之路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可谓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体现出中国行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大国担当。“互联互通”“战略对接”“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以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一带一路”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逻辑,是突破全球化困境、拓展中国机遇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和领导智慧。
王义桅教授对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一命运共同体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对“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并从发挥中国优势有效应对、当代青年的责任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方略。
王义桅教授指出,习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一代寄予了厚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一带一路”的未来,大外的青年学子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放眼看世界,俯身学本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自觉做“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践行者,以激情和担当去迎接“一带一路”这一21世纪的“新长征”,在面向未来的赶考之路上书写辉煌的人生答卷。
讲座最后,副校长王伟辰为王义桅教授颁发了励志讲坛荣誉证书。(杨琳)
相关链接: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欧数字协会(chinaEU)顾问。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专著《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文简体、繁体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韩文、日文、波兰文、越南文、柬埔寨文、土耳其文、印地文版,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2015年中国好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版)等12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5个国家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求是》、《人民日报》、《欧洲的世界》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接受CCTV、新华社、BBC等国内外媒体采访1000余次,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论坛500余次。
责任编辑:黄文龙